李立国指出,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将医疗救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意见》作出了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工作部署,明确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措施,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化医改的关键一环、增强“救急难”效能的实际举措。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决策部署精神,推动《意见》全面落实,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李立国要求,做好《意见》的贯彻实施,是民政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各级民政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尽快完善配套政策,细化实化各项措施,为规范管理提供制度依据。要抓好典型示范,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大胆突破。要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绩效考评。
谈到《意见》对救急难的作用,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表示,救急难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托底性的制度设计。救急难是指针对遭遇临时性、突发性的意外事故或者重特大疾病,造成了生活陷入困境,甚至是生存都面临危机的这样一种状态的群众,国家和社会对他们施以救助,这是救急难的主要的任务。
救急难有它一系列工作内容,最重要的两个制度安排:一个是临时救助制度,另一个是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去年10月国务院专门印发了47号文件,部署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这项制度已经全面铺开,这次出台的《意见》就是针对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推出的专项的、制度性的文件,对支撑救急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王治坤介绍,《意见》把原来分散在各个文件当中相关的政策规定进行梳理,归拢并进一步加以明确。同时,《意见》把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医疗救助工作当中所创造的有效的可行的经验、做法提炼上升为新的政策规定。《意见》的出台根据国务院一些新的要求,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些新的思路,又做了一些带有改革性、方向性的政策规定。
王治坤表示,《意见》的亮点可概括为五方面:第一,《意见》是实现推进城乡医疗救助的统筹;第二,救助对象方面也有进一步扩大范围的突破;第三,《意见》提出要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第四,在用药范围、定点医疗机构、诊疗服务项目等方面会有进一步的拓展;第五,去年平均救助比例达到60%,《意见》要求今年对大病救助的比例要不低于70%。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宋其超介绍,医改以来的6年(2009年—2014年),各级财政累计安排医疗救助资金超过了1千亿元,这些补助资金对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城乡医疗救助的筹资机制尚不完善,特别是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规范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主要表现在筹资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社会捐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政府投入当中中央财政的投入占大部分。
宋其超表示,2015年中央财政对医疗救助的预算安排是141亿。从总体上看,城乡医疗救助的资金规模与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意见》提出要健全筹资机制,科学测算资金需求,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徐华介绍,《意见》第一部分是总体原则,最后一部分是加强这个工作的组织领导,中间的三块是政策内容。第一块,提出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的要求,要求整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第二块,提出了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这项工作要求。第三块,为了保证这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出健全工作机制的要求,包括资金筹措机制、“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救助服务监管机制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衔接机制等等。
徐华表示,《意见》的众多亮点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突出了“救急难”的要求和理念。比如《意见》里提到,我们要支持定点医疗机构减免救助对象的住院押金,同时允许医疗救助经办机构向定点医疗机构先预付一部分资金,使他们及时为困难群众救治,不能因为钱耽误治疗。此外,卫生计生部门已经明确的一些诊疗路径,可以通过门诊治疗的疾病,明确了诊疗路径,可以采用单病种付费方式进行救助。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医疗保障处处长姜宇介绍,2014年,医疗救助整体财政资金投入大概是240多亿,中央财政安排了141亿,占58.5%,地方财政是88.9亿,占36.9%,社会捐赠资金大概在11亿左右。我们国家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还有社会力量和社会捐赠资金的作用在里面。从2009年到2014年,各级财政一共安排了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是1095亿,年均增长13.8%,今后,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投入水平还会逐渐增加。
姜宇强调,下一步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会同民政部,一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还是要加强资金管理,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医疗救助,使最有限的宝贵资金真正切实用于困难群众身上,真正发挥资金雪中送炭的作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切实困难和需求。
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张振忠指出,《意见》出台有两层意思:一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城乡合并合并成一个统一制度。二是全面开展特重大疾病的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的救助本身就是医疗救助当中的一部分,现在把它作为重点又提出来,这是制度的完善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基层贯彻这个制度的过程,城乡人民在同一个救助制度下享受相对平等的待遇,这是一大贡献。
张振忠表示,制度的托底不等于资金托底。实现全民完完全全的公费医疗,这是不太可能的。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需要医疗救助给穷人进行补助,这是最后一道关。所以要和前几个制度进行无缝衔接,在制度上不能有一个环节落空了,谁都不管,到最后一道防线了,医疗救助接管,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对贫困人口进行救助,它也有一个底线,如果它也做不了的时候,社会慈善再进行救助。
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将医疗救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意见》作出了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工作部署,明确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措施,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化医改的关键一环、增强“救急难”效能的实际举措。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决策部署精神,强化改革创新,持续攻坚克难,推动《意见》全面落实,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