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吉林企业商会会长葛坚表示,商会就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团体,要让慈善公益在商会里蔚然成风,让仁爱精神发扬光大,以此促进企业品牌优化升级,让企业良性循环,更好造福百姓,贡献社会。葛坚认为,做公益不一定都是“高大上”,重要的是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慈善是什么?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亲人做起,从家乡做起,从自己做起,或者说从孩子做起。”对于慈善,葛坚有着自己的认识。
为什么提倡从亲人做起?葛坚说,“首先你要把有限的时间与爱心奉献于自己身边的人,然后再慢慢拓展到更大的空间和帮助更需要帮助的其他人。”他说,这个家也可以是指自己的家乡,那么广而言之,作为北京吉林企业商会的一份子,也都应当立志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经济发展多做努力。
“人之初,性本善”,王路达认为,善心是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的潜质,这个要素,也成为了构成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善心,社会和谐,借助慈善活动,可以让团体成员更加具有集体荣誉感,也让成员更加团结,最终,在一次次的慈善活动的践行中,树立起他们的影响力,赢得社会对其由衷的尊重。
善心是不分大小的,他补充道,“我们倡议从小事做起,响应‘一张纸献爱心行动’,包括我们的芳菲手绢。这些看似都是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一张纸的累积、一帕手绢的使用,这些都可以是一种慈善行为的体现。”行善的价值不以金钱来论断,他认为,首先要唤醒每个人心中沉睡的善心部分,这个部分,就像是灯,如果是灰尘将它遮盖,我们首先必须把它擦干净,让善良的光慢慢地透出来,照亮行善者本身及周围。
15年前,大约在2000年,那时候的李锋还处于打工的状态,一边忙于工作还要还房贷。就在这个时候,他的一个朋友在做春晖行动,找到李锋,问他能不能捐点钱支持这个行动。“我问他要多少,他说要20万,主要用来印资料、做宣传等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先把行动启动起来。”李锋果断地捐了这笔钱。现在回想起来,李峰并不觉得自己当时的决定仓促,他说他很看重这个朋友,认为他很执着很靠谱,当然也有出于好面子的原因。后来春晖行动火了,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品牌项目。
“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去做,如果你真正参与了,还是会希望得到好的、想要的结果。”李锋这些年来做了很多善事,回想起来,他动情地说:“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感动,这种感动就是我继续坚持去做这些事的动力。”
别英菩部队出身,他和他老兵微信群里的老朋友一起做了不少跟慈善相关的事。他曾经帮助一个特殊的孩子达成心愿。孩子是个遗腹子,父亲牺牲在崂山前线,他的愿望是去父亲当兵的地方读大学。别英菩说,求助信息一发到他们的群里,孩子的学费问题很快解决,入学的问题也在战友们的积极协调下得以解决。帮助一个孩子读大学本身是件比较小的事,但是让一个孩子去敬畏父亲,继承一种家国情怀却是种大善。
“慈善还是要有一个好的平台和方法。”别英菩说,如果有一些具体的项目,他们是非常愿意跟一个管理好的平台去共同操作的。“管理非常重要,没有很好的管理资源就会浪费、资源就会使用不平衡。”同时,别英菩认为要积极维护、爱护慈善行为本身。他说,最直接最根本的所谓更好的慈善方式,就是大家共同去维护慈善的发心和行为。
“我在白求恩医科大学做过老师,后来做了8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北京校友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实际上很早就踏入了社会大公益圈里。”谈及最初和慈善的结缘,高玉民感触良多。“做公益,只要有爱心,就坚定的走下去,一定会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谈及未来,高玉民表示,希望利用我们多年积淀的经验和资源,不遗余力地为国内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白求恩医科大学北京校友会成立于1989年4月16日,是由北京市民政局核准注册登记的北京市一级社会团体。“其中,我们最大的宗旨就是推动中国医疗公益事业的发展。”高玉民说,本着传承和弘扬白求恩的伟大精神,发挥社会的互助共济机制的原则,校友会特设“白求恩基金管理委员会”,为弱势群体解除疾病的痛苦,为国家和政府分忧解难。
怎样把慈善做好?如何能让受捐者愉快地接受,又让捐助者可以持续奉献爱心?“爱心从不缺乏,大家参与的热情也很高涨,但是每个人希望参与的形式可能不同。”梁继有说,互联网为捐赠者、受助者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互平台,组织者在考虑各方的需求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好资源优势,把参与者的慈善之心调动起来,这是很关键的。
“近些年,我国一些公益组织出现了一些问题。从慈善参与者角度来讲,他们可能会因为这些偶然事件而受到影响,产生担忧:我献出的爱心,能不能落到实处?”谈到公益组织的透明,梁继有显得更加客观冷静:“我觉得,偶尔出现的个别现象,不能作为一个重要的事情去考量。就像我们作为组织者,在倡议、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担心被人误解,但只要我们的发心是好的、善良的,在过程中也尽量严谨、周密,考虑周全,这就够了。”
自2005年至今,十余年来,王达一直在默默地带领企业给予大学生支持。他们一直在行动,却从不张扬。王达说:“从公司成立的那一天开始,我一直把‘敬业·爱人’作为公司的座右铭,这几个字一直挂在公司的墙上。”正如王达所说,他02年回国创业,不久,就开始了公益行动。
王达曾经对一个日本友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我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那一刻开始,我不会再改变我的信仰。”王达在日本留学期间,曾有很多人劝他加入当地的党派组织,甚至劝他入日本国籍,但他都直接拒绝了。“我们的民族需要真正爱国的人,虽然我们人数很多,但如果魂没有了是不行的。”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出国留学的经历,王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显得更加浓厚。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感也是王达10余年公益行动的最初驱动力。
吴巍说,她个人的公益之路始自金杜。04年,吴巍辞别检察院工作,加入金杜律师事务所。06年事务所成立金杜公益委员会,08年成立金杜公益基金会,开始长期、持续性运行公益项目。目前,金杜是全国律师事务所中唯一一家成立基金会的律所。
作为一家拥有法律背景的公益基金会,开展法律相关的公益项目,能够从专业角度推动社会、帮扶困难群体上发挥所长,也更有实效。金杜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市公益基金会合作开展的延庆农村法服务体系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吴巍说,在北京周边的郊区县,律师资源十分稀缺,致使法律供需矛盾凸显。金杜延庆农村公益法律服务项目主要在开展业务培训、提供物质和财务支持、选派律师指导实践工作三个方面提供无偿援助。该项目是金杜慈善公益事业制度化、长期化的缩影,项目模式现已在北京各郊区县推广。
周红说,做公益扶贫济困也有不同的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社科院是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建议的智库,在我们的建议下,已经把电子商务纳入到国家的扶贫体系中。此外,国家商务部和财务部联合出台了关于电子商务的行动计划,财政支出了400个亿,其中40%落实到贫困县。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我们的政策建议的渠道帮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实现国家的扶贫计划,到2020年使70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今年7月,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互联网+扶贫倡议,周红说:“我们计划搭建一个能连接社会力量的平台,共同参与到扶贫行动中来。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传授知识和技能,为贫困地区合理配置资源,给贫困人口赋能,让他们有能力摆脱贫困,有动力去创造财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几年前,于珈在地铁或街边看到一些残疾人搞艺术,当时觉得他们很可怜,就决定把这些人聚集起来,成立一个残疾人艺术团或者是培训中心,教他们学会一技之长,让他们自力更生养活自己。实际上,这些残疾人完全可以享受他们的劳动果实。于珈说,原本是希望带着学会一技之长的残疾人到各个中学宣讲身残志不残的励志故事,鼓舞孩子们发奋学习、自立自强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设想不及而终了。这曾经一度让她有些灰心。
眼下于珈正在制作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30集电视连续剧《守望树》和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飞天音乐会。于珈说,飞天音乐会旨在唱响道德红旗,唤醒人们传统道德的回归,我们联合了很多学校一同资助贫困地区的留守孩子圆梦,“希望有爱心的人士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为中国的留守儿童撑起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