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志愿者慈善促进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报业协会驻会副会长石国雄说,论坛的主题是“传媒的力量”,新闻人写就历史,责任重大,以新闻促进公益传播,传递真善美,泽被四方,成就希望,我相信这是一场真正的爱心接力。
石国雄表示,“一张纸献爱心行动”是一项通过变卖废旧纸张捐助少数民族先心病儿童以及其它弱势群体的爱心行动,得到了中宣部、发改委、民政部、文明办、共青团中央五大部委支持,“爱心屋”已经五上“两会”住地,并得到逾千名全国代表、委员的联名支持。目前,中华慈善总会已经成立“一张纸献爱心行动领导小组”,并在人民网-中华慈善新闻网的基础上组建了“宣传和联络组”,负责联合中央和地方媒体、各地慈善会及其他社会组织,广泛深入开展“一张纸献爱心行动”宣传推广活动,希望媒体同仁积极参与到活动宣传活动中来。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闫乃之就“如何深挖公益素材”和“如何加强媒体合作,借力打力”等话题与众媒体嘉宾分享了自己的公益感悟。他说,在公益领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根小火柴,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个人的力量都很重要。
他举例说,“比如,我们能得到的菜和肉很有限,那么即便是再出色的厨师加工出来的菜品,也还是不够精美。因此我们时常在想,在公益传播的角度出发,如何深挖素材,通过不同的方式,把原本看起来并没有太多内容的东西,扩展再进行报道。”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教育和民生的记者,闫乃之做过不少相关的精彩报道,而同时作为一位有公益情怀的媒体人,闫乃之则为自己和众多同仁赋予了新的定义,他说,“在公益的领域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根小火柴,但是每根火柴都已经点亮了,星星之火,也能燎原。”
《社会与公益》总编辑曹培红应邀出席,分享了自己的公益感悟,他认为,应该从公益行业的各个环节,深入论证传媒的力量,形成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传播链条。
 “过去一般的基金会、NGO举行公益活动,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邀请媒体过去就是发个消息,做一个简单的传播点。”曹培红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机构对传播没有概念,主要的关注点在自己的项目上,而传媒在他们项目的筹款和执行过程中能起到的作用,公益机构其实并没有重视。
曹培红最后表示,应该从公益行业的链条上,深入论证传媒的力量,可以请基金会、NGO、企业和媒体一起坐下来,探讨一次,十次,一百次,形成一个真正的有力量的传播链条。
新华网公益频道主编郭士玉说,从成立以来,新华网公益频道发起了“关爱绿色家园修复地球行动”“授渔计划千人助学行动”等大小十几个公益项目。去年,新华网成立了新华善举基金,“去年12月后,我们募集了一百多万元善款,为青海省化隆县民族学校捐建了一座教学楼,今年善举基金还将拍摄‘新文益’电影系列,实施《公益剧场》项目,打造公益(慈善)中国文化艺术节。”
“从媒体来看,最近很多报纸的公益版面被停了,互联网媒体原创公益报道力量还很弱小,公益报道似乎进入了一个寒冰期。”郭士玉说。对于中华慈善论坛(传媒的力量)的举办,他表示认可,很早就希望有这么一个机会能和各位媒体同仁聚在一起,说一说困惑,寻一寻路子,抱团取暖,这样才能突围公益报道的寒冰期。
光明网公益频道主编钟蕾蕾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谈了自己的感受,她认为,公益媒体要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媒体人更应该实实在在做公益。
 钟蕾蕾自2013年进入公益领域,至今他们的团队已经做过很多公益活动报道,包括“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养路工”、“深入雅安地震灾区做一线采访”,“跟随母亲健康快车做实地探访”等实实在在的活动。比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系列报道使得社会上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说明媒体的宣传和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钟蕾蕾在受访时还说道,“看到贫困母亲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因公益项目受益,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时,我能够深刻感受到公益的力量之大。”他认为,公益媒体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播报道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弱势群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
“目前我国的公益媒体一类是是行业内刊物和公益组织自有网络新闻产品,是自己人办给自己人看,面临‘自说自话’的困境,对普通受众的影响力有限,受制于公益行业的专业性,传播力相当有限,很难具备大众化媒体传播公益的基本要素”,《中国青年报》公益中国版主编、主任记者王亦君认为,大众的公益思维需要启蒙,在报道中应该普及一些最基本的公益常识,营造一个适合公益组织健康发展的环境,就这些而言,公益媒体是有责任和义务的。
公益作为一个行业来说,可能它就在某个领域之内会影响一部分人,王亦君补充道,“但是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公益报道应该和所有其他领域报道的标准一样,具有良好的大众传播效果,能让尽可能多的受众从报道中了解有关公益的一些基本常识,启蒙大众的公益理念,为蓬勃发展的中国公益慈善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
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编辑部主任舒迪受邀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就 “什么是公益报道”、“公益报道给谁看”、“公益传媒如何生存与发展”等话题作了精彩发言。
 ““我们的公益报道是给谁看的?我们的受众是谁?”舒迪认为当下在公益慈善领域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公益慈善领域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自娱自乐。圈内锣鼓喧天,相互唱和相互叫好,圈外却毫无声息。”他说,如何打破这种现状,搭建起专业领域与社会的桥梁,正是公益媒体需要去思考、去做的。公益报道是一条很难走的路,但也是一定要走好的路。
公益媒体无形之中容易被贴上“奉献”、“无私”等标签,但公益媒体并非仅仅是志愿者,“在传播公益慈善理念的同时,生存对于公益媒体来说也尤为重要”,他说。
公益中国网的主编徐宪刚就“如何合力打造公益传播生态圈”的话题分享了自己的公益感悟。他说,公益报道要将合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这样将会给公益慈善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谈到近些年公益媒体的现状,徐宪刚说,公益媒体已经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传统公益媒体式微,互联网传播、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尚算健康,而新浪微博、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募捐平台对公益项目、社会救助的作用立竿见影。
徐宪刚呼吁公益媒体合力打造公益传播生态圈。在政策大力支持背景下,在主管单位支持力度相对薄弱的前提下,在公益传播的声音微弱的现状下,公益媒体需要抱团取暖,团结起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民生周刊》副主编严碧华围绕“公益慈善环境”、 “企业家参与度”、“慈善法”等方面在论坛上作了精彩发言。
  “公益组织越来越多,企业捐赠热情越来越高,捐赠方式也越来丰富”,严碧华说,“由于缺少一部法律,很难规范公益组织,也影响着公益慈善的发展。”谈到慈善立法,严碧华对每一个年份都记得清清楚楚,“2005年民政部提出了慈善法立法的建议;2008年底,草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但因各方分歧较大最终未被迫中途搁浅。直至2013年11月,慈善立法正式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严碧华认为此次论坛通过媒体之声宣扬大爱、以媒体之力凝聚大爱和以媒体之善成就大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他呼吁广大媒体同行共同努力,大家一起携手为打造公益慈善事业的美好明天助力。
京华时报公益周刊记者孙雪梅就“公益媒体的生存困境”、“大众对公益媒体的认识”、“公益观念的市场化”等话题与众媒体嘉宾分享了自己的公益感悟。她说,做公益也好,做公益媒体也好,首先要保证有生存的成本。我们要倡导更多人支持公益,首先要改变人们的公益观念。
 孙雪梅特别强调公益报道和公益传播的重要性。她举例说,比如我们百名女记者发起的女童保护,因为有传播资源优势,我们做了两年,已经在全国22个省份开课,志愿者直接面向5万多名儿童授课,发放防性侵手册20万册。我们活动多,报道也多,传播就广,主动联络我们开展活动的地方政府,妇联等组织就多,现在都在排队培训,忙不过来了。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做得比较扎实获得认可,一方面也说明传播的重要性。
善达网执行主编马广志就“公益报道是否需要走市场的道路”以及“公益传播存在的问题”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公益感悟。他说,公益事业要健康地发展,最关键是要告别过去依赖眼泪指数的“悲情公益”,走“理性公益”和“有效公益”之路。
 “公益报道碎片化和表面化的现象很严重。多数公益报道仅停留在某企业或某基金会举办了什么活动、开启了什么项目上,对于活动及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是否有效上却鲜有挖掘。”马广志说。
马广志坦言他现在正在大力推动“有效公益”理念的传播和实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基金会启动公益项目,但项目是如何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较项目开展前发生了哪些变化。这能看出项目到底是否有效,而这也正是媒体应该报道的重点。”
慈善公益报新闻部记者权敬就“女童保护项目”和“公益与媒体的关系”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公益感悟。她说,做与公益相关的记者,大众对你也许会多一些信任,自己也会多一些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不能浪费这份信任。
 2013年6月1日,权敬和孙雪梅等全国各地数百名女记者发起“女童保护”公益项目,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两年来,“女童保护”已在北京、山东等22个省市区相继开课,惠及20余万儿童。
作为公益媒体人应该有怎样的责任和担当,权敬说,她还记得有一位老师比喻公益和媒体的结合,有点像男女谈恋爱,是一种很必要的结合。记者代表着社会的良心和正义,公益组织代表着社会的善心和仁爱,善良之心和仁爱之心结合在一起,是完美的联姻。